熊醫師門診時間:週二上午|週四晚上|週五下午|(隔) 週六上午

我們希望您能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線上掛號
來電掛號
加入Line
胸腰手術

脊椎內視鏡融合手術介紹[手術影片]

當脊椎的神經受到壓迫刺激時,會出現對應神經根的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是麻木、疼痛,甚至肌肉無力。若壓迫嚴重,還可能造成大小便控制能力喪失等嚴重後果。因此,脊椎手術成功與否,關鍵之一就是「神經減壓」是否徹底。然而,有時候患者脊椎不穩定,或者嚴重狹窄,減壓手術可能會再移除骨性結構後高機會導致醫源性不穩定,醫師也可能會建議除了減壓,還要做融合手術。

從傳統標準到微創手術

醫師要完成減壓,必須要有清楚的視野。傳統手術透過大切口直達病灶,但隨著顯微技術與內視鏡器械的進步,手術切口逐漸縮小,發展出「微創手術」這個趨勢。

然而,「微創」的真正精神,並不只是表面上的小傷口,而是希望醫師在手術過程中盡可能減少對健康組織的破壞。如果為了追求小傷口而犧牲減壓的完整度,那就是本末倒置。醫師必須在「完成所有必要手術步驟」的前提下,再盡量縮小傷口,這才是正確的微創手術。

微創只是一個概念,所以你在不同醫院會看到很多不同傷口樣式的手術都被稱為微創。但一般來說,單一節段的微創融合手術切口大約 4 公分左右,有時會左右各一個,或者一邊一個長條傷口,一邊兩個短傷口。有時,經驗豐富的醫師可將傷口縮小到硬幣大小,但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這樣的「超微創」。患者條件如 BMI 過高、病灶深度等,都會影響操作難度。因此,手術方式必須高度客製化,不能一味追求最小傷口。

脊椎內視鏡融合手術介紹

脊椎內視鏡手術與傳統的微創小傷口不同,不再去只是把傷口縮小,卻還是使用撐開器打開皮膚到脊椎的手術空間去完成手術。而是直接將鏡頭深入病灶處,醫師不再是直接看著病灶,而是看著電視螢幕,在鏡頭螢幕的輔助下做手術。也因此,可以將病灶放大、皮膚也只會有幾個孔洞。大致特色如下
• 極小傷口:僅需在皮膚上打幾個小孔,內視鏡可直達手術目標處。
• 完整減壓:在螢幕下清楚操作,移除壓迫神經的椎間盤、骨刺或韌帶。
• 椎間盤高度恢復:植入椎間融合器(cage),重建椎間盤空間。
• 脊椎固定:使用骨釘、棒材等植入物固定脊椎,提供穩定度。
• 融合區域非常清楚的手術準備:在鏡頭下終板的軟骨清除非常清楚,填入骨移植物(自體骨、異體骨或去礦物化骨基質),幫助骨性癒合成功率提升。

骨移植與融合過程

融合手術的目標是讓兩節脊椎骨「長在一起」。這需要時間,通常需要 3–6 個月甚至更久。為了幫助骨融合,醫師會在椎間放入骨移植物,並以螺絲與連接器維持穩定。術後通常會建議患者 佩戴背架約三個月,以保護脊椎並促進癒合。

恢復與出院

內視鏡手術的優點是恢復快。多數患者可在 術後 2–3 天出院,部分條件良好的患者甚至更快。許多病人會立即感受到症狀緩解,但也有人需要數週至數月逐步改善。

植入的骨釘或椎間融合器一般情況下 無需移除,除非有特殊併發症。骨融合完成後,患者通常能恢復日常活動與生活品質。

結語

脊椎內視鏡融合手術兼顧 完整減壓 與 穩定融合,並在最大程度上 減少對健康組織的破壞。這是一項結合了醫學與科技的進步成果,能幫助許多患者在小傷口下達到傳統手術的效果。

現在,就讓我們透過影片,一起看看脊椎內視鏡融合手術的實際過程吧。

延伸閱讀

脊椎融合手術後康復流程與運動建議:超微創手術指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