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病灶千奇百怪,從頸部疼痛到臀部疼痛;從手麻腳麻到走路不穩;從椎間盤突出到骨刺壓迫。
你可能聽過脊椎滑脫、或許也聽過椎板骨折、以及椎弓斷裂等等術語。
但當手術可能是不能避免的選項時,你或許除了「微創」,更應該了解醫師在你的脊椎做甚麼事情。
當脊椎的神經受到壓迫刺激時,會導致對應的神經根出現症狀。這症狀可能是麻、可能是痛、也可能是無力。當此狹窄非常嚴重與極端狀況時,可能導致大小便失禁等狀況。所以脊椎手術的成功,很大一部份有賴非常良好的神經減壓。但具體來說,神經被壓迫刺激,是被甚麼壓迫呢?這就是臨床上要判斷的,可能是突出的椎間盤、可能是發炎增厚的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也可能是鈣化的組織或者日積月累養出的退化骨刺當他們正好在神經的路徑上時,就可能會是神經壓迫的元凶。所以,所謂脊椎神經減壓手術,不外乎要把這些組織與神經分離,讓神經不再被壓迫刺激。這部份我們可以統稱叫做:神經減壓。
然而,醫師畢竟不是魔術師,要想做神經減壓,勢必要有足夠好的視野,一般來說,傳統手術方式將傷口切開後執行減壓手術。隨著器械的演進、顯微手術的出現、或者內視鏡器械的發展里程碑。手術的傷口就越來越小了。也興起了耳熟能詳的微創手術。患者往往不知道到底要幹嘛,但會堅持就是要微創。
但事實上,微創在患者期待中是小傷口,但在正統的醫學手術中,微創其實是對醫師的期許,不要切不必要的組織,因為你的每一刀每一個破壞都會伴隨著傷害。而事實上,除了醫學美容,其實患者來手術並不是為了皮膚來開刀的,所以其實微創手術強調的反而是傷口以下的肌肉組織筋膜股頭等你做了甚麼。能不能在更小的破壞下給病人一樣的手術目標?沒錯,雖然傳統手術這名詞好像被病患鄙視,但無論是微創手術、內視鏡手術,其實是要醫師能做到跟傳統手術一樣多事情的前提下,減少健康組織的破壞。所以,如果為了追求小傷口,但反而在傷口以下的部分做半套或者做不下來卡住草草了事,比如減壓不夠完全。那就變成本末倒置,非常的可惜。
當然,在追求快速恢復得時代大家可能還是會想知道脊椎手術到底需要多大的傷口才能做到?一般來說如果是做一個節段(一個椎間盤+上下各一個脊椎椎體)的手術,微創的傷口大約會在4公分左右。當然有的醫師能做到更小的傷口,這可能跟很多因素有關,包含對手術的熟悉程度、以及患者本身條件是否允許(如BMI過高者可能因為表皮距離病灶距離太遠會增加手術困難度)。但筆者會覺得一定要在確保該做的步驟無任何省略的情況下,最後才去將傷口盡量的微小化,這樣才是微創的初衷。
雖然筆者有的病患可以將傷口做到十元硬幣大小以內,但老實說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做這麼微創,手術畢竟還是個高度客製化的領域。門診時,讓筆者跟你好好討論你是否需要手術,如果真要手術,怎麼做會比較適合你。
簡介目前筆者如果是執行這種超微創後開脊椎神經減壓、固定、融合手術所做的事情吧。
這個術式叫做-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TLIF)。他是一種經常以微創手術(MIS)方式進行的脊椎融合手術。可藉由此手術恢復椎間盤高度,並融合下背部受損骨折過或滑脫的椎體。不同於開放手術,微創TLIF方法允許透過背部一個小切口進入腰椎,通過輕柔分離周圍肌肉而不是切割它們,從而最小化肌肉和軟組織的破壞。與傳統的手術方法相比,這種程序通常對身體的創傷和破壞更小,並且通常允許患者更快恢復。
那些患者適合這個術式?諸如退化性椎間盤疾病、脊椎椎管狹窄或脊椎滑脫症等狀況可能會造成不穩定導致的劇烈疼痛患者,都是這種術式獲益的族群。
TLIF的目的是通過恢復椎間盤高度的間接以及搭配直接的神經減壓並融合椎體來穩定脊椎,從而增強脊椎穩定性並緩解神經壓迫。
手術細節概述
透過背部小切口(通常約15mm-40mm)從脊椎後側或正後方進入受影響的脊椎骨/椎間盤。 切除一小部分椎骨以便進入椎間盤。移除受損的椎間盤部分後,用骨移植物及椎籠填充與支撐空的椎間盤空間,以恢復椎間盤高度和緩解神經壓迫 植入固定器(如螺絲釘、棒材)以提供額外支撐
人工骨移植可以在脊椎融合手術中使用,以幫助脊椎融合。有不同類型的骨移植物,如自體骨(病人自己的骨頭)、異體骨(捐贈者的骨頭)和去礦物化骨基質等促進骨生長的萃取物。骨移植物被填塞在空的椎間盤空間和脊椎固定器周圍。
由於骨融合需要時間,再融合完成前需要穩定此節段,故需要打骨釘與連接器(包括植入物,如棒材、板材、螺絲釘、椎體間裝置、籠、鉤子等)。手術後,植入的固定器立即穩定脊椎,並在融合過程中幫助維持正確對齊。
手術後這種微創手術允許許多患者在手術後第2-3天出院回家;然而,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長的住院治療。許多病人會立即注意到某些或所有症狀的改善;然而,其他症狀可能會更逐漸改善。椎體的融合和脊椎完全癒合可能需要3至6個月或更長時間。所以往往醫師會建議患者穿背架保護3個月左右。融合的情形可以門診的影像評估。而植入的骨釘等無特別狀況是不必移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