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醫師門診時間:週二上午|週四晚上|週五下午|(隔) 週六上午

我們希望您能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線上掛號
來電掛號
加入Line
手術相關

脊椎螺釘打偏了會怎樣?

脊椎手術中常聽到「打釘子」這件事,不過它可不像骨折打螺絲那麼單純。因為脊椎螺釘儘管打法很多,但周圍都是神經、血管等重要構造,位置要求非常精準。
你可能會想:「醫師說要打釘,應該就是很有把握吧?就算有問題應該也是小概率事件吧?」
其實這句話只對一半。文獻顯示,螺釘打偏(malposition)並不算罕見,在一項針對 433 位病人、超過 2000 支螺釘 的大型研究中,有約 5–10% 的螺釘在術後 CT 被判定為穿破皮質骨;其中大部分並沒有症狀,但少數仍可能造成神經損傷甚至需要翻修。過去你只能在 X 光或電腦斷層上看到釘子疑似穿出,今天我們用這個珍貴的衛教影片,讓你直接看到什麼叫做 #釘子打在神經上。

🔍 螺釘打偏的分級與風險

國際上常用 Gertzbein–Robbins 分級 依照螺釘穿破椎弓根皮質骨(cortical wall)的距離來分:

  • Grade Ia / Ib
    偏出 < 2 mm(Ia 內側、Ib 外側)
    ➡ 神經損傷機率極低,大多數病人無症狀。尤其往外打穿一點通常比較沒關係,因為外側沒有直接緊鄰脊髓或神經根。
  • Grade IIa / IIb
    偏出 2–4 mm(IIa 內側、IIb 外側)
    ➡ 內側(IIa)開始接近神經根,症狀風險上升;外側(IIb)通常仍然較安全,但可能影響小關節或周邊軟組織。
  • Grade IIIa / IIIb
    偏出 > 4 mm(IIIa 內側、IIIb 外側)
    ➡ IIIa 內側穿破超過 4 mm,接觸或壓迫神經的可能性顯著上升。在文獻中,這類情況約有 40–60% 會出現對應神經麻木、疼痛或無力,有部分(約 15–20%)需要翻修。但仍有極少數「天選之人」即使釘子打在神經上也沒有症狀,可能因為剛好從神經根間隙或脂肪緩衝區穿過,或者打到神經了,可是正好打在神經的硬膜上,神經本體沒被打到(比如打在電線上,但是是打在塑膠皮上,裡面的銅線沒被打到)。

📊 文獻數據(以大型多中心研究為例)

  • 總穿破率:5–10%(依醫師經驗、導航使用與否差異很大)
  • 有症狀比例:內側穿破 > 4 mm 的螺釘中,約 40–60% 出現症狀;< 4 mm 則多數無症狀
  • 翻修率:整體 < 3%,但在 IIIa/IIIb 病人可達 15–20%
  • 外側穿破:大多數無症狀,除非影響關節或軟組織導致局部疼痛

📌 臨床上會發生什麼?

  • 解剖風險
    內側穿破後,螺絲可能進入椎管,接近脊髓或神經根,但如果有硬膜外脂肪緩衝,或剛好避開神經纖維,就可能沒症狀。
  • 症狀表現
    出現症狀時,通常是對應神經的麻木、疼痛、肌力下降;若壓迫嚴重,甚至可能大小便功能受影響。
  • 翻修時機
    病人有症狀且影像吻合、預計在該節段再次手術、或醫師認為長期風險高時,會考慮翻修。

🎯 如何降低螺釘打偏的風險?

  • 經驗豐富的醫師:想當然耳熟練度可顯著降低 malposition 率
  • 術中導航系統(Navigation)或 術中 3D 影像:可將穿破率從 5–10% 降至 < 2%,當然這也跟使用導航的熟練度有關。也是有用導航但發生慘案的。
  • 術中神經監測:及早偵測螺釘接近或刺激神經的情況
  • 精確的術前計畫:包括 CT 測量椎弓根直徑、長度與角度。

其實各種打釘方式都有各自的愛好者,跟熟悉不同方式的醫師。很多高價位炫砲的武器,實際上雖然可能有幫助。但事實上文獻的建議都不是鐵板一塊。這其中的原因無外乎這些東西都有參雜人的因素在裡面。

🎥 影片案例

影片是一位在外院做過融合固定手術的患者,因鄰近節合併造成右腳不舒服的問題前來諮詢。在影像除了顯示椎管狹窄外,我們注意到左側螺釘明顯打穿內側皮質骨,但由於患者完全沒有左下肢症狀,本來初步評估應該神經正好閃過螺釘。然而,手術中我們用內視鏡處理症狀側時,在探查左側減壓手術時,竟直接看到螺釘打在神經根上——卻完全沒有神經痛!
這種情況非常罕見,也讓人理解為什麼文獻裡會有「誇張穿出但病人沒事」的案例。只能說,有時候真的得靠運氣。有的人就是天選之人。

📚脊椎|健康專欄|期刊閱讀|手術細節|疾病衛教
🌟熊偉 醫師介紹 https://taiwanspine.com/about
🌟新光醫院 骨科&脊椎外科 主治醫師
🌟看診掛號 https://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相關文章